<cite id="1l9pj"><span id="1l9pj"><var id="1l9pj"></var></span></cite><span id="1l9pj"><dl id="1l9pj"></dl></span>
<ruby id="1l9pj"><i id="1l9pj"></i></ruby>
<span id="1l9pj"><dl id="1l9pj"><ruby id="1l9pj"></ruby></dl></span><span id="1l9pj"></span><ruby id="1l9pj"><dl id="1l9pj"><ruby id="1l9pj"></ruby></dl></ruby>
<span id="1l9pj"></span>
<ruby id="1l9pj"></ruby>
<strike id="1l9pj"></strike>
<span id="1l9pj"></span>
<strike id="1l9pj"><i id="1l9pj"><cite id="1l9pj"></cite></i></strike>
<strike id="1l9pj"></strike>
<ruby id="1l9pj"><dl id="1l9pj"><del id="1l9pj"></del></dl></ruby>
<strike id="1l9pj"></strike>
<strike id="1l9pj"></strike><strike id="1l9pj"><dl id="1l9pj"><del id="1l9pj"></del></dl></strike>
<span id="1l9pj"><video id="1l9pj"><ruby id="1l9pj"></ruby></video></span>
<strike id="1l9pj"></strike>
<span id="1l9pj"><dl id="1l9pj"></dl></span>

許美琪:后疫情時代全球家具業新格局!中國出路何方?

導讀:
新興國家?亞如?洲的越南、歐洲的?蘭波?等將?一進?步爭奪我國?家的?具出口市場份額,傳統發達家?業具?國家將部分恢?本復?土生產。2008年?來以?已分化?國的?際家具?格業?局將進?步一?分化。

前言

本文為許美琪教授近期的演講整理(原標題:《許美琪:后疫情時代下,國際家具業的新格局》),從橫向的經濟全球化和縱向的產業發展史角度,分析了中國家具業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當下的全球疫情尚未被完全撲滅,政治與經濟相互交織的復雜情況下,本文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今日家具經授權后發表分享給行業同仁。

許美琪教授演講

▲圖為許美琪教授演講

摘要

近代人類社會的全球化有兩輪:

第一輪是自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即1860~1914年,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這一輪全球化;

第二輪是1970年代開始到1990年代進入高潮的全球化,亞洲家具業快速發展。全球家具業形成了亞洲、歐洲和北美三極。

在第二輪時期,全球家具業的格局呈現出三個主要特征:

首先,大多數的家具貿易發生在經濟區內部;

其次,從家具貿易的數量(以質量計)來看,與家具貿易以金額計出現了不同的情況;

第三,出口導向的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貿易順差,但生產大國和地區未必幸運。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家具業的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亞洲家具業的內部發生產業轉移,中國家具業有相當部分向東盟國家轉移,越南、印度家具業發展迅速;歐洲家具業東歐國家如波蘭等國興起,傳統家具強國云集的西歐相對衰落;美國家具業取得了一些恢復。

全球化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以來的大變局,其表現之一就是自197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版圖已被改寫,進入了“2.0”版。

它與1970年代以來的“1.0”版經濟全球化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國家面臨著民粹主義、單邊主義的民意和思潮,筑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二是貨物全球貿易量下降,而貨物區域性貿易量上升,近日REC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訂更表明了這種區域化的趨勢。

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家具業必須注意產業轉移和產業空心化問題;同時汲取美國家具業由于資本化而走向衰落的經驗教訓。與此同時,中國家具業必須加強基礎能力的提升,補齊短板,實現全面的現代化。

今日家具記者與許美琪教授合影

▲11月26日,今日家具記者與許美琪教授合影

一、家具業的國際新格局

近代人類社會的全球化有兩輪,第一輪是自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即1860~1914年,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這一輪全球化,第二輪是1970年代開始到1990年代進入高潮的全球化,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了全球經濟。

1992年,中國對美國的家具出口為2.08 億美元,到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家具出口則上升到108億美元。從1998年至2007年的19年間,中國家具業的產值增長了130倍,年平均增長率為29.27%;家具出口額增長了294倍,年平均增長34.9%。自2005年起,中國躍升為全球家具第一大制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

在1990年代的新一輪全球化高潮中,亞洲家具業快速發展。全球家具業形成了亞洲、歐洲和北美三極。

1、1990年代全球化中國際家具業的格局

在這一時期,全球家具業的格局呈現出三個主要特征:

首先,大多數的家具貿易發生在經濟區內部,如歐盟國家、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經濟區等。2005年,全球的家具貿易額約為800億美元,非經濟區的貿易額為336.54億美元(262.5億歐元,依美元/歐元 = 0.78匯率計算),僅占42.06%,全球各主要經濟區內部的貿易額則占57.94%,如北美的家具貿易有90%在北美內部進行,而歐洲的家具貿易中的四分之三在歐洲內部發生。但是,亞洲的家具貿易是上述現象的例外,其向其他各洲的出口貿易額占到總出口額的85%。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家具出口大國,2004年的出口額為130億歐元;排名第二的是意大利,出口額為85億歐元;第三是德國,出口額為53億歐元;加拿大名列第四,出口額為43億歐元;第五是波蘭,出口額為38億歐元。其它出口額高于20億歐元的國家有美國、墨西哥、丹麥和法國。

經濟區內部正在發生產業轉移,如歐盟,德國和意大利的家具業正在大量向東歐國家如波蘭、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又如東盟,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家具業向越南、泰國轉移,并有相當部份轉移至中國大陸。

其次,從家具貿易的數量(以質量計)來看,與家具貿易以金額計出現了不同的情況。中國的出口家具數量是意大利的三倍有余,而波蘭則與意大利持平,德國的排名落到了第五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則分別上升到第六位和第八位(圖1、圖2)。

家具出口最大的國家和地區

▲圖1 家具出口最大的國家和地區(以金額計)

家具出口最大的國家和地區

▲圖2 家具出口最大的國家和地區(以重量計)

這表明,各出口國在產品附加值上有明顯的差異,換句話說,如中國家具產品的價格不足意大利的二分之一。

第三,出口導向的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貿易順差,但生產大國和地區未必幸運,即使是重要的出口國如德國和美國也出現了巨大的貿易逆差。中國的家具貿易順差最大,進出口相抵幾乎也達到130億歐元,換句話說,與出口相比進口微不足道。意大利的順差為70億歐元,波蘭超過30億歐元。最大的家具貿易逆差國家是美國,達到150億歐元,其次是英國,為40億歐元,接著是日本、法國、德國、瑞士和俄羅斯。

家具出口的最大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平衡圖

▲圖3 家具出口的最大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平衡圖

國際家具業的格局變化表現為,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家具業雖然仍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其產業正在不斷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主要工業化國家家具業的產品的附加值較高,但是由于其成本較高,正在不斷丟失中低端產品的市場,而對中低端產品國內需求較大的國家如美國和德國,出現了明顯的貿易逆差;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已成為國際家具業的新秀。

亞洲已成為國際家具業的重要產區,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將占到世界總產值的20%,中國則占到10%。國際家具業呈現出歐洲、亞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態勢,而其中歐洲的停滯或下降與亞洲的發展或上升是最為令人注目的現象。

家具制造

2、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家具業格局的新變化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家具業的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亞洲家具業的內部發生產業轉移,中國家具業有相當部分向東盟國家轉移,越南、印度家具業發展迅速;歐洲家具業東歐國家如波蘭等國興起,傳統家具強國云集的西歐相對衰落;美國家具業取得了一些恢復,盡管從1990年代起,美國家具生產向發展中國家大量轉移,但美國本土仍擁有相當大的家具產業,特別在高端民用家具(如沙發、床墊等)、高端辦公家具、廚柜生產方面有較大的生產能力(圖4)。

2003~2019美國家具業產值

▲圖4 2003~2019美國家具業產值

作為傳統的家具生產地區,2019年美國家具生產繼續增長,增長率高于2018年。2019年美國家具生產仍呈上升態勢,美國制造商仍能獲取國內市場機會并贏利。在家具設計、品牌和營銷方式上,美國家具業仍居于國際家具業的前列。

歐洲的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是傳統的家具強國,意大利和法國等以設計創新見長,而德國則以制造工藝及設備占盡優勢;但在經歷多年的增長以后,近幾年來出現了停滯和徘徊。各國表現憂喜參半,德國表現不佳,意大利則表現穩定;東歐國家則是家具業的新秀,生產和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其中尤以波蘭更顯突出(圖5)。

歐洲家具業產值

▲圖5 歐洲家具行業產值

從2013年至2019年,全球的家具產值累計增長了9%,2019年全球的家具產值為4900億美元。亞太地區占全球的50%,該地區在2019年的家具生產出現了下滑,總量約為2600億美元。

在全球家具生產的前10的國家中,中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是傳統的家具生產大國,但印度、波蘭、越南近幾年的生產發展迅猛,尤其是越南的增長十分可觀。印度由于近年來消費水平提高,市場需求度巨大,刺激家具產業大幅擴張。波蘭在家具出口方面呈現優勢,通過擴大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增加了本國家具產量。

2019年,中國家具生產總額占全球的37%,相比2018年下降低了2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方面表現出,新興的家具生產國,特別是亞洲的越南、印度和土耳其等、歐洲的波蘭、羅馬尼亞等正在積極進軍國際市場,爭奪中國所占的市場份額(圖6)。

 2019年全球家具生產的前10國家家具生產增長率

▲圖6 2019年全球家具生產的前10國家家具生產增長率

在家具的設計、制造、營銷的產業鏈條中,發達國家各領風騷,如意大利在設計方面,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設計配套服務,即從使用者的調查研究、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模型制作和原型生產、人體工程學研究、電腦軟件設計,一直到產品的包裝和促銷的平面設計活動等等。

意大利的一些設計公司還具有全球活動的能力,特別是能夠設計出能夠在全球銷售的產品;又如德國在家具機械方面獨步天下,在數字化加工方面,不僅有單機和加工中心,而且擁有全數字化自動化的生產線,因此它的工藝可以實現高精度的加工臻至完美;美國在品牌和營銷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如它的床墊品牌一直在世界上獨占鰲頭,而“關系營銷”模式更把制造商、經銷商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3、后疫情時代的國際家具業格局走向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以來的大變局,其表現之一就是自197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版圖已被改寫,進入了“2.0”版。

它與1970年代以來的“1.0”版經濟全球化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國家面臨著民粹主義、單邊主義的民意和思潮,筑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二是貨物全球貿易量下降,而貨物區域性貿易量上升,近日RECP的簽訂更表明了這種區域化的趨勢。家具出口是一種成品的貨物貿易,特別是最近20多年來中國家具出口的主要傳統市場是美國、歐盟和日本,所受到的沖擊將會是巨大的,例如受美中貿易戰的影響,2019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家具累計為168.75億美元,同比下降20.55%。

2019年末至2020年的新冠疫情,迫使全球主要經濟體“封鎖”,中國是在第一季度,但從4月開始逐漸走出疫情,現在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全面地復工復產,是目前全球經濟進入正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

家具

美國成為世界上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確診人數超千萬,歐洲在第二季度疫情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從第三季度第二波疫情使情況更為嚴重。

目前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超過5000萬,因新冠的死亡人數已超過125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4.6%的負增長。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面臨著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

這種情況必然極大地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重創國際貿易,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降11~32%。上述的經濟全球化的“2.0”版將會越演越烈。我國家具業占國際家具業生產份額自2019年比2018年下降2個百分點以來,家具出口也將進一步萎縮。

例如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家具出口同比下降了20.77%,而新興國家如亞洲的越南、歐洲的波蘭等將進一步爭奪我國的家具出口市場份額,傳統發達家具業國家將部分恢復本土生產。2008年以來已分化的國際家具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

二、目前國際家具消費

2012年~2018年間,世界家具市場逐年增長,2019年略有回落,全球家具消費4770億美元,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是世界三大市場,分別占全球家具消費42.3%、25.5%和24.1%(圖7)。

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家具消費數據

▲圖7 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家具消費數據

全球最大的家具消費國是中國、美國、德國、印度、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韓國、意大利,2013~2019年的6年中,這些國家的家具消費累計增長率見圖8。

2013~2019年 十大國家的家具消費累計增長率

▲圖8 2013~2019年 十大國家的家具消費累計增長率

在這些國家中,中國、印度、韓國和意大利屬于國內產品占主導地位的市場,進口產品的滲透率較低。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所占份額比較均衡。整體而言,亞洲市場自給率較高,北美進口比例較高。目前在全球市場中(不包括中國),中國提供的產品占比約16%。

1、我國家具業的產業轉移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范圍內較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發生了三次:

第一次在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等地區轉移。

第二次在60~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

第三次在80年代,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向中國內地轉移。

自90年代以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逐漸成為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1992-2007年,中國連續成為發展中國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累計利用外資超過8200億美元,也正由此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工廠”。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開始啟動。只是在這次產業轉移中,中國制造業成了受沖擊最大的行業。

2012年上半年開始,以制造業為主的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凈利潤就開始下降。中國企業聯合會的研究報告也表明,中國制造業正遭遇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空心化”困局。這種“空心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低端制造企業為尋求生存空間被迫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導致本土的就業機會減少和制造業發展速度放慢;

二是制造業產業自身缺乏核心技術,形成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其后果是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技術上受制于人,導致盈利空間難以提升,產業升級也困難重重。

與前三次相比,第四次產業轉移有兩點顯著不同:一是轉移的動力不同。前三次轉移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下生產分工細化的影響,企業出于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需要而將對人力和技術要求不高的低端制造業轉移到新興的發展國家,以利用該地區的廉價資源并搶占市場。

家具

所以,產業轉移的企業除了上一次產業轉移時遷入的外資企業,還包括本土成長起來的制造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前三次產業轉移是一種企業的主動戰略轉移。

而目前進行的第四次產業轉移主要是在中國迅速飆升的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土地等資源成本的擠壓下,企業利潤空間嚴重壓縮,是一種被迫的尋求生存性轉移;

二是轉移的方向不同。前三次的產業轉移都是單方向的由上往下的轉移,即由經濟發達國家向新興發展國家轉移,而這次轉移出現了雙向的轉移。

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為主的中小制造企業由中國向越南、緬甸、印度、印尼等勞動力和資源等更低廉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轉移,或者由中國沿海地區向中國中西部地區轉移;而同時也有一部分高端制造業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引導下回流。

對于造成第四次產業轉移的原因雖然眾說紛紜,但綜合來看,更多的是短期世界經濟波動和中國經濟發展長期趨勢性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短期因素包括美國虛擬經濟泡沫破滅、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世界需求持續萎縮,以及巴西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增長乏力。

而長期和內在因素方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土地等自然要素成本攀升,中國生產要素變化造成的潛在增長率下降,成本上升需求又不足是制造業利潤空間急劇收窄的直接原因。

加上長期以來外資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控制,中國制造業不僅在國際分工中的獲益微薄,還從根本上削弱了本土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主動權。

因此,在當前持續低迷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我們面臨既失去低端制造業又失去高端制造業的雙重危險,壓力自然不小。

客廳

如何應對這種雙重風險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新一次的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不要過多干預,即該走的就讓他走,“騰籠換鳥”之后,我們反而可以潛心下來進行產業升級。這種觀點帶來普遍性,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們繼續與越南緬甸等國家拼成本,控制工資增長或犧牲環境,那我們的經濟轉型何時能實現呢?

但這種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經濟超高速發展的時代即將終結,必將逐步走向“適度增長”。

關鍵的問題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從“超高速增長”走向“適度增長”的轉型之路會非常艱難,這兩種增長模式之間的切換需要一個自然的漸進的過渡路徑,而制造業能否成功轉型是關鍵中的關鍵。

歷史上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都經歷過經濟增長速度驟降的時期,日本在1973年、韓國和臺灣在1997年,而且驟降之后增速再也沒能反彈回來。

試想一下,中國能逃脫這個規律嗎?第四次產業轉移會不會是中國經濟增速驟降的外部導火索呢?如果中國經濟增速出現驟降,中國的就業怎么辦?中國還有近2~3億的農民需要進城怎么辦?中國剛剛過50%的城市化持續推進怎么辦?

家居

要回答這些問題,筆者以為,對于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我們絕對不能袖手旁觀,而是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第一,充分利用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合理引導低端制造業向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遷移;

?第二,適度削減大手筆投資資金,用以支持東部地區制造業企業的設備改造和產業升級;

?第三,要從出口退稅、削減稅費、簡化行政審批等各方面為制造業(包括低端制造業)優化企業生存環境,只有先活下來才能談產業升級;

?第四,加快推進經濟制度改革,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漸退后,制度紅利應該還值得期待。

可以作個形象比喻,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好比一場洪水,處于低洼地帶的中國制造業需要趕緊往上爬,但爬也要一個過程。我們既要想辦法延緩洪水流入速度,也要盡量拉扯企業一把。否則,企業都瞬間淹死了,哪來的今后產業升級和中國制造業未來呢。

椅子

2、我國家具業的概況和特點

① 概況

目前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家具生產、出口和消費大國,家具企業生產企業6萬多家,規模以上企業6500家,從業人員500多萬人。

2019年我國家具產業規模以上企業6410家(其中99%為民營企業),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7117.16億元,同比增長1.48%;營業利潤462.73元,同比增長10.81%。

?2019年我國家具總出口額為560.93億美元,同比增長0.96%。

?2019年,全球家具產值4900億美元,中國占37%;

?全球家具出口1600億美元,中國占35%;

?全球家具消費4770億美元,中國占28%。

自2016年以來,我國家具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呈下降趨勢,2016年為8559.46億元,2019年收窄至7117.16億元;出口增速也開始趨降,2018年的增速為8.08%,2019年下降至0.96%。

目前我國家具產業的生產普遍已實現了機械化,部分企業實現了自動化,少數企業實現了信息化和數字化生產。我國家具產業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從上游的原材料供應企業(主要為實木和木質人造板材、鋼、鋁等),到中游的家具生產企業,至下游的家具批發零售業(在全國擁有約1億平方米的專業市場)相對完整且基本本土化。

此外,我國家具業的配套行業,如木工機械、家具五金、涂料膠料、紡織品等都能支撐和滿足行業的中低端需求,但高端的木工機械和五金等仍依賴進口(主要是從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進口)。

椅子

② 特點

我國家具業的特點是:

第一,行業從整體上表現出高度的分散性,集中度不高,在全國的6500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占比不到10%;在行業各部門中,如實木家具、板式家具、辦公家具、軟體家具等,雖然有少數的領軍的大型企業,但它們遠不如汽車、家電等行業,形成相對壓倒性的市場優勢,家具市場呈現出幾乎完全的自由競爭性格局。

其二,從工業版本來說,我國家具企業有2.0、3.0、4.0版的,生產方式有初步機械化的、完全機械化的、機械化+自動化的、數字化的并存。但是后兩者的占比較小,90%以上的企業只有少量的數字化機床,或幾乎沒有。整個行業遠沒有實行數字化制造的生產方式。我國家具業在基礎能力方面尚存在著許多短板,急需補齊,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全面地成長為一個現代產業。

三、我國家具業的基礎能力再造

今年4月,中國工程院正式設立了“制造業基礎能力提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其中的民生產業部分包括紡織、家電、食品和家具產業。民生產業課題組由東華大學牽頭,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擔任組長。

家具分課題組由中國家具協會陳寶光、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許柏鳴、上海家具研究所許美琪組成,課題組組織和動員了全國的家具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力量參與該項研究。11月中旬,已初步完成研究報告提交中國工程院。

1、背景

當今世界正處于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以及綠色、智能、普惠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重合期,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直接和密切,推動全球制造業發展呈現新趨勢。

伴隨科技進步、消費者的新需求和對品質的新要求,以及資源稀缺性加劇和社會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我國家具業的制造由規模化批量生產逐步向定制化生產和服務型制造轉變,制造商由單純產品生產,向以客戶為主的產品服務轉變。

家具等民生產業的產品制造業正尋求更加高效、可持續的生產經營模式,由傳統生產向智能化和信息化轉變,由粗放生產向可持續生產轉變。

我國國內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新型城鎮化推進、城鄉差距縮小以及二孩政策放開等發展紅利和改革紅利疊加,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新的民生需求等不斷產生。新需求要求民生消費品不斷提升質量水平,激發了民生消費品制造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促進民生消費品制造業轉型升級。

燈具和沙發

與此同時,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使得我國家具業等消費品產業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降本增效刻不容緩。

面對全球制造業格局的重塑,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重大變化,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201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要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新冠疫情下,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中通信設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備、紡織、家用電器產業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民生產業多個領域被認定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產業,這既肯定了我國民生產業的國際地位,也預示我國民生產業進一步發展將面對更大挑戰。可以預見,我國家具業等民生產業在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將加快向產業鏈高端引領方向邁進。

2、意義

堅實的紡織服裝、食品、家用電器、家具等民生產業基礎,是支撐民生產業高質量和高端發展的必要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以應用牽引和問題導向,圍繞我國紡織服裝、食品、家用電器、家具等民生產業基礎領域的薄弱環節,與本領域國際領先技術對標分析,深度研究存在的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主攻方向和發展路徑,引導我國紡織服裝、食品、家用電器、家具產業在國家和行業相關政策支持下,跨行業領域交叉結合,整合資源,科技創新,補齊產業發展中的基礎技術短板,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對于我國紡織服裝、食品、家用電器、家具產業鞏固優勢,創新發展,走向高質量、高端引領具有重要意義。

臥室家居

3、基礎能力再造的五個“基礎能力”

產業基礎能力再造主要指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及裝備、專用基礎件、工業軟件、產業質量基礎這“五個基礎能力”。

①基礎材料——基礎原料主要包括實木木材(Solid wood)和各類木質人造板(wood-based panel)。由于木材的可再生性和環保特點,在可預見的未來木材仍然是家具業的主要基礎材料。此外還包括金屬材料、塑料、紡織品、竹材等。

②基礎工藝及裝備——實木家具的基礎工藝是木材干燥、鋸、刨、銑、鏤、鉆、砂光、涂飾等。板式家具的基礎工藝是鋸、鉆、封邊。大部分板式家具主要用覆面(或貼面)來裝飾,少量使用涂飾。

軟體家具中沙發的工藝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沙發框架制造,第二部分是在框架上填塞海綿并外覆皮革或布藝。床墊生產線主要設備有邦尼爾彈簧機、串床機、袋裝彈簧機、袋裝彈簧粘膠機、絎縫機、包縫機、圍邊機、床墊組裝流水線、床芯熱熔膠生產線、床芯水基膠生產線、床墊薄膜包裝機、床墊壓縮卷裝機、床墊套裝機等。

金屬家具主要是文件柜、密集架、公共用座椅如空港候機、醫院候診座椅等,其制造工藝與汽車業外殼制造相似,但由于造型多為線型框架式,制造工藝相對簡單,可以借鑒汽車外殼的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方式。

③專用基礎件——家具基礎零部件的共性部分主要是構件和五金件。在板式家具中板式零部件通過五金件連接成為構件;在實木家具中零部件或通過榫槽接合或通過五金連接成為構件,現在越來越多采用了五金件連接。軟體家具則由木制框架或金屬框架外覆軟包(海綿和皮革、紡織品等)成為成品。家具五金件(五金配件)是家具產品不可或缺的部分。國際標準已將家具五金件分為9大類:鎖、連接件、鉸鏈、滑動裝置(滑道)、位置保持裝置、高度調節裝置、支承件、拉手、腳輪及腳座。其中,鉸鏈、連接件和抽屜滑道是現代家具中最普遍使用的3類五金配件,常被稱為“3大件”。

④工業軟件——家具產業工業軟件是對相關產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環節的模型化、代碼化、工具化。系統的家具產業工業軟件構筑起產業數據閉環和數據自動流動規則體系,以應對家具產業生產中的流程性環節和離散環節,實現加工資源的高效配置等。家具產業工業軟件主要包括產業專用的 CAD、CAM、CAPP、MES、ERP、MIS、CRM等系統軟件。

⑤產業質量基礎——標準是產業重要的質量基礎,對于改善家具行業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組織專業化生產、節約原材料、保障安全、開展國際貿易、提高經濟效益等有重要作用。我國家具標準主要分原料、工藝標準,產品質量、安全、健康標準,加工裝備及器材技術標準等。

檢驗測試儀器設備是家具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基礎,主要包括污染物分析、分析儀器、標樣等。

家居

四、美國家具戰爭的故事

1999年,美國出版新書《家具戰爭:我們怎樣丟掉了500億美元的產業》(Michael K. Dugan,《The Furniture Wars How America Lost A Fifty Billion Dollar Industry》, Nathan W. Moehlmann Goosepen Studio & Press , Conover, North Carolina, 2009 )。

家具戰爭

該書的作者邁克·杜根(Michael Dugan) 現為勒諾爾—里納大學商學院教授(the chair of the Business School at Lenoir-Rhyne),在此之前他曾任亨利頓家具工業公司(Henredon Furniture Industries)首席執行官達17年之久。

作為行業精英和營銷領袖人物,他廣為美國家具業內認同,在構建“賓州之家”品牌(Pennsylvania House brand)和創辦杰姆斯托-斯蒂林家具公司(Jamestown Sterling)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他畢業于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主修英國文學和中世紀哲學,并取得錫臘丘斯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該書表述了他的主要觀點:美國家具業之所以衰落,是出于兩個主要原因:

一個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家具業中存在著所謂“內部人”和“外部人”兩個集團。前者是長期從事家具業的企業家、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等,他們雖熟悉專業,但缺乏資本運作的知識和經驗;后者是自該時期以后介入的從事資本運作的投資機構,他們企圖利用資本來控制家具業從中謀利,但是并不了解家具業的復雜性,因此功敗垂成,最終使家具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降低,不得不轉移海外,而更重要的他們是出于逐利的本性來促使這種轉移。最近美國最大的床墊制造商“席夢思”破產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公司經過7次兼并重組,最后仍背負巨額債務不得不申請破產并企圖在亞洲找到買家,而每一次易手,都讓資本運作者從中撈到好處,卻把債務轉嫁給公司。

另一個原因是亞洲家具業的競爭,亞洲家具業一方面利用勞動力價廉的優勢,另一方面依靠美國家具業向該地區的轉移,掌握了美式家具制造的技術,從而極具競爭力,用“物美價廉”的產品長驅直入美國本土市場。

美國《櫥柜設計與制造》(CabinetMaker+FDM)上的文章則強調該書作者認為美國家具業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主要由于兩個方面:

1)由于制造大部分外包,導致設計和制造嚴重脫節,產品缺乏差異化,美國本土家具制造生產流程亟需提高以削減成本;

2)美國家具業振興不能靠傳統的大公司,而只能寄希望于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小企業。而美國的學界則普遍認為此書缺乏數據支持。的確,此書既無一張圖表,也無任何定量的分析,這種產業經濟方面的著作竟然是出自一位美國商學院的院長之手,令人驚詫。

美國家具業的衰落究竟是什么原因,美國的學者已發表了許多文章,比較著名一篇的是朱勒(AI Schuler)的《美國民用木家具業的轉型》,《家具》雜志也于2004年第3期發表了林作新先生對這篇文章的評論,并附上了原文的摘譯。另外一篇文章是辛朱勒和洛桑(Steve Lawser)合寫的《美國家具業的昨天,今天,還會有明天嗎?》,該文發表在“天天家具網”的2007年的“行業觀察”欄目中。敬請讀者參考。

家具制造

不過,我們從美國學者和企業家研究美國家具業的衰落中至少可以借鑒兩點:

一是他們認真分析了美國家具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產業環境的變化,找出美國家具業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弱勢;

二是他們力求從新經濟的觀點出發,尋找破解產業困境的路徑。正如辛朱勒和洛桑所指出的:“……任何成功策略的關鍵是給顧客他們所要的東西。木制品產業常常能夠制造出適合他們工廠的產品,而不是適合顧客品味不斷發生變化的產品。這一切需要變革,要求產業具有領風氣之先的能力、對新技術的投資、產品創新、研究與開發、精益生產,即時供貨、透明的供應鏈和高效的市場營銷能力與競爭謀略。

美國家具業的明天將取決于降低成本,它們必須通過供應鏈開發戰略合作伙伴,更貼近客戶,創造出產品及其服務增值的途徑才能做到。”

不管怎么說,一個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思考,失敗了固然需要反思,成功了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地發展。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極為復雜多變,中國家具業的今后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也有許多艱難和險阻。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一切可以借鑒的經驗,包括教訓。

結語

1990年代經濟全球化高潮以來,亞洲家具業快速發展,全球家具業形成了亞洲、歐洲和北美三極,中國成為全球家具生產、出口和消費第一大國。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后,全球家具業的格局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亞洲家具業的內部發生產業轉移,中國家具業有相當部分向東盟國家轉移,越南、印度家具業發展迅速;歐洲家具業東歐國家如波蘭等國興起,傳統家具強國云集的西歐相對衰落;美國家具業取得了一些恢復。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以來的大變局,其表現之一就是自1970年代以來的經濟全球化版圖已被改寫,進入了“2.0”版。它與1970年代以來的“1.0”版經濟全球化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國家面臨著民粹主義、單邊主義的民意和思潮,筑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二是貨物全球貿易量下降,而貨物區域性貿易量上升,近日RECP的簽訂更表明了這種區域化的趨勢。

新冠疫情目前還在全球肆虐,它極大地破壞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重創了國際貿易,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將下降11~32%。上述的經濟全球化的“2.0”版將會越演越烈。我國家具業占國際家具業生產份額自2019年比2018年下降2個百分點以來,家具出口也將進一步萎縮,例如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家具出口同比下降了20.77%。

而新興國家如亞洲的越南、歐洲的波蘭等將進一步爭奪我國的家具出口市場份額,傳統發達家具業國家將部分恢復本土生產。2008年以來已分化的國際家具業格局將進一步分化。

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家具業必須注意產業轉移和產業空心化問題;同時汲取美國家具業由于資本化而走向衰落的經驗教訓。與此同時,中國家具業必須加強基礎能力的提升,補齊短板,實現全面的現代化。

延伸閱讀: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對家居行業的4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向松祚,新資本論(M),中信出版社,2015.

(2) 許美琪,西方現代家具史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3) Du Truck B. Institution Protocol for World Wide cooperation for the Furniture Industry [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ld Furniture Congress, Palma Majorca, Spain, May 22-25 2006.

(4) 中國家具協會,全球家具行業發展展望,中國家具協會通訊,2020年第4期.

(作者:許美琪)

久久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