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再獨愛北歐風 宜家革命開始
一個月前,新上海人李茜住進了位于新華路的新家,遠在南通的父母為了方便走動,提議給次臥添一張沙發床,他們去了宜家。“如果是我買,可能不會考慮宜家,而是北歐的設計師品牌Normann,或者像造作那種。”這個不到30歲的姑娘說。
8月,宜家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展示了5個主題家居空間,觀眾普遍反映,風格并不宜家
沙發床還是買了回來,因為使用頻次不高,挑的是尋常的實惠款。“大件的家具要買就買好一點,用十年以上,我爸買的沙發床估計用不了幾年。”李茜坦言。她買下的這個老公房,兩年前房主重新裝修過,算是省去了硬裝的折騰,她想在軟裝上多花點心思。
“裝修要來點特別的,家里總歸想要點溫度嘛。”年輕人大多和李茜有著共鳴。在快節奏的一二線城市,一個溫馨的小家是奔勞一天的上班族最后的港灣。如何布置這個私密空間,早就不是上一輩流行的“一次性”消費。
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年輕消費者的家居理念也在同步升級。宜家簡潔明亮的樣板間不再被“偷師”,手拉手逛宜家采購從情侶們的“to do list”上被劃去,連宜家也不再等同于“北歐風”——精明的消費者現在要做的是多項選擇題。
家居分享平臺好好住上的家居搭配。(圖片來源:好好住官網)
把風格混合
李茜是一家原創短視頻品牌的電商總監,偏愛藝術和設計,對于一個人的小家,她有過明確的想象:“底子是性冷淡,這樣才可以往上加東西,不然太亂了,然后配熱烈點的軟裝裝點。”要說這是北歐、日式、小清新,還是其他風格,李茜很難去定義,“其實是混合風格,都有些,但是個性點的。”她剛剛入手了歐美綠植界的“網紅”龜背竹,“很好養,容易扦插,放在花瓶里就很好看。”
英國留學回國后,李茜因為工作緣故,接觸了不少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前沿理念。她說,自己不那么看重品牌和價格,更愿意為感覺和搭配效果埋單。這意味著,早些年的一體式家居風格,變得像樣板房一樣索然無味——北歐風不兼容榻榻米,新中式放不進Loft。
但這些混搭在年輕人眼中,是給家居設計加分的個性點。他們從餐廳、畫廊、酒店、別人的家那里見識了比較成熟的審美趣味,好好住、伽羅生活這類家居分享平臺也提供了比《安邸AD》、《家居廊》更多面向的信息來源。
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新中產的“新”,實質上是指消費理念的新,新審美、新消費、新鏈接。擁有成熟審美體系的年輕消費者,不愿意為需求買單,更愿意為喜歡和興趣買單,且與產品關聯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好好住的一份往期熱門推薦中,排在配色第一位的是“暗調空間”,“黑暗勢力”的擁護者偏愛用沉穩暗色營造靜謐的私人空間,這顯然與中國人素來推崇的視野開闊、采光明亮相沖突。文章用以舉例的是“小鮮肉”井柏然的家,大面積使用明度很低的水泥色和鴨嘴綠,曾在網上收獲不少稱贊。
李茜時常會留心身邊的好設計。她的新家靠近上海影城,拐幾個彎在幸福里就有一家造作,一樓兩個店面,二樓是大家居空間的展示。這個2015年7月才交付第一件作品8點椅的年輕平臺,2017年的合作名單中已經出現了W酒店、耐克、Vogue這些大腕。
相比成本高昂的線下店鋪,互聯網仍是家居設計領域的自留地,潛力巨大。好好住APP有700萬用戶,聚集了大量對家居設計有興趣、有需求、有資金的80后、90后。其創始人馮驌告訴媒體,“過去在中國,家居不算是一種消費,這個詞更多等同于裝修,而現在,人們對軟裝的重視度大大提升,它成了家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居才可以算作是一種消費。”
造作上海萬象城店。(圖片來源:造作官網)
告別標簽化
上海最熱的8月,宜家在西岸藝術中心展示了5個主題家居空間,并邀請衡山和集創意總監令狐磊設計了一間“黑房間”,“把大家熟悉的客廳轉型成一個凝聚、寧靜而復合的‘生活間’”,李茜朋友圈的留言都類似,“很不宜家”。
這幾年媒體談論消費升級,總少不了對宜家的質疑。這個1998年在上海徐匯開出第一家商場的瑞典巨頭,多年來啟蒙著中國消費者對家居空間的認知和對創意設計的想象,明年它將迎來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第20個年頭。
延伸閱讀:不得不看!2017年最新家居設計流行趨勢
宜家被消費轉型中的年輕一代拋棄了嗎?至少,李茜認為還沒有。“宜家的普通款有點膩了,太基本了,但一些限定款、合作款還是有亮點的。”她有次想要買個小茶幾,在宜家的官網逛逛,竟看中了一個非常合眼的小花瓶,限量合作款100多塊錢。她覺得淘到了寶,“宜家的價格,手工藝的品質”。
宜家也在謀求變化,逐漸告別標簽化。2018新財年,它將推出超700種新品,和丹麥品牌HAY首次跨界合作的Y PPE R LIG伊波利系列尤其引人關注,兩個北歐風“網紅”打造了大到沙發床、一體成型椅,小到各類配件的精美設計。在設計界,幾乎每家公司都向聯名款、限量款拋出了繡球,讓年輕人多一個表達個性的通道,讓企業手握互相增值的籌碼。
好好住的研究發現,軟裝的替換周期為12到15個月,從入住后就不停增加、替換新的軟裝產品。馮驌表示:“過去家居產品處于兩極分化的狀態,低端的和高端的,現在中端的發展起來了,升級也主要集中在向中高端發展。”
從2014年開始,線上家居產品銷售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在淘寶,家裝家居產品是除了服裝之外賣得最好的品類。2015年,淘寶上線“極有家”,推出了約1萬個家居品牌、70萬件產品。第二年,宜家在上海啟動久違的電商業務。最近一個加入混戰的是網易旗下的網易嚴選,它干脆走到線下,效仿MUJI做起了樣板房。
不過,從事電商銷售的李茜并不看好家居品牌的“觸網”,或者說純線上買賣。“大件一定要看實體的,照片和實物的質感不太一樣。如果很有目的性,我會去家居博覽會。”在她的經驗中,家居與硬裝的空間融合,家居雜物與軟裝的配適程度,還有對“品質”、“氣場”的辨識,都要在現實中獲得。
宜家與丹麥設計公司HAY的聯袂之作——YPPERLIG伊波利系列。(圖片來源:宜家官網)
(作者:沈晴 原標題:宜家已經革了自己的命,年輕人不再獨愛北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