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 謎一樣的“世界首富”
12月20日,外媒爆料,繼蘋果、星巴克等之后,另一個巨頭宜家被指逃稅,并成了歐盟重點調查的對象。
但目前關于宜家逃稅的具體金額官方并沒有透露,諸多消息中僅有此前的一份報告稱,宜家2009年至2014年的逃稅額可能就達10億歐元(按目前匯率計算超過78億人民幣)。
事實未明,但人們的注意和輿論卻已經聚焦宜家。畢竟作為一個廣為人知的品牌,這個商業王國和王國背后的故事都顯得太過神秘。
而宜家王國的神秘,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的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
這個人17歲創辦宜家
坎普拉德從小就有經商的天賦,十來歲就把小生意做的有模有樣。
1943年,17歲的他考上了哥德堡商學院。由于不想因為學習放棄生意,進入商學院之前,坎普拉德在叔父的支持下,注冊了IKEA公司,也就是宜家。
當時的宜家,整個公司只有坎普拉德一個人,主營業務是鋼筆、雜貨,但他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還結識了很多生意伙伴,學會了砍價等做生意的技巧,經商知識和經驗進一步豐富。
到了1946年,宜家憑借“低價營銷”打出了名氣,業務不斷擴大,并利用當地乳品公司現成的龐大收奶車網絡和渠道,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郵購銷售網絡。這個策略讓宜家的銷售市場瞬間擴大了好幾倍。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郵購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戰四起,隨之而來的是假貨和次品叢生,這個行業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從雜貨鋪到家具經銷商
怎么辦?
一張家具廣告引起了坎普拉德的注意。“附近有許多小家具商,我為什么不試試經營家具呢?”
那段時期的瑞典經濟繁榮,新建了百萬套的公寓,人們對于廉價裝修的需求非常大,這一切都讓坎普拉德看到了家具市場的巨大潛力。
于是,他花了1.3萬克朗的“巨款”,買下了一個廢棄已久的樓房,整修后做成了宜家公司的倉庫和展示廳的店面,世界上第一家具有現代意義的宜家專賣店由此誕生,宜家開始出售從當地制造商進口的家具。
由于市場環境良好,并且家具銷售的利潤頗高,1952年春,宜家公司宣布,放棄所有其他業務,專門出售家具。
至此,宜家完成了“跨界”,坎普拉德也從一名“雜貨商”,變成了專門從事低價家具經營的經銷商。宜家家居時代就此開啟。
差點被滅掉
然而,宜家的家居之路并不順利,還差點被“滅頂”。
剛入家具行業時,坎普拉德開辟了一套新的經營模式——以零售商的身份向獨立廠家采購家具,然后以家具商的身份直接把產品賣給消費者,這樣一來,價格大幅降低,消費者們很是歡迎。
如此挑戰規則,激起了當時行業霸主卡特爾為首的同行們的怒火。
他們聯合家具商會,一起排擠和打壓宜家公司,甚至連行業展銷會都不讓坎普拉德進入。
四面受敵,但坎普拉德越挫越勇:不讓他參會,他就跟著消費者混進場,被揪出來后,轉身換個裝扮繼續混進去;注冊一系列不同的公司,替代宜家參加展銷會......
這些“古怪”的招數,使得坎普拉德和宜家被人稱作是一只“長著7個腦袋的怪獸”,也成為宜家在危機時期能夠照常運轉的重要保證。
開啟宜家的時代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宜家開啟了獨立設計家具的時代。
同時,隨著當地行業巨頭打壓宜家的不擇手段,逐漸影響到整個行業以及經銷商的利益,于是各方開始聯合起來大規模反對商會等對宜家采取的不合理抵制措施。
這種環境下,坎普拉德和他的宜家迎來了勝利的曙光,版圖開始擴張。
1963年,宜家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開辦了國外的第一家分店,隨后又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了丹麥和瑞士;1974年開始,宜家先后進駐了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和奧地利等國;1985年和1987年成功打入了美國和英國市場。
20世紀90年代,宜家迎來了黃金發展期,進一步鞏固了歐美市場,成為了當地最大的家具銷售商,同時還開辟了俄羅斯、中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亞歐市場。
進軍海外的過程并不容易,幾乎每到一處,坎普拉德都會親力親為。
來到各國之初,宜家都會先開一小塊“試驗田”,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培育后,才會大規模進入。
截至2016年底的統計顯示,宜家的正式門店已遍及28個國家和地區,達到340家。
謎一樣的“世界首富”
宜家王國的版圖越來越大,可這么多年來它究竟攢下了多少財富,誰也不清楚。
前些年,坎普拉德常以兩三百億美元的身家登上各大富豪榜。
2004年,瑞典最大的財經雜志還曾發布一條引起轟動的消息,稱宜家的價值和坎普拉德的身家一直都被低估了,坎普拉德的個人資產實際已接近526億美元,超過了當時擁有466億美元身家的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消息一發布,讓這個習慣低調的老人很是緊張,他多次聲明說,“有人說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純屬杜撰,宜家一直屬于基金會,我和我們家都沒有從宜家得到一分錢。”
此后,關于他的身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數百億、有的說數十億,隨著這些數字的變化,坎普拉德在各大榜單的排名開始劇烈變動。
在2017年出爐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坎普拉德的名字甚至已不見蹤影,他的凈身家,依然是個謎。
無法窺探的宜家王國
但坎普拉德一手創立的宜家,真的早就和他沒有任何瓜葛了嗎?
宜家一位前高層在其書中透露,“坎普拉德的財富其實超過了很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但他編織了一張極其復雜的公司和基金會網,通過基金會和信托公司來控制宜家。”
“表面上這些基金會由一些律師管理,實際上英瓦爾對基金會的一切有絕對權力,他能夠隨意任命和解雇基金會和信托公司的董事。他還通過讓資金在批發公司、零售公司、貿易公司、進口公司和荷蘭基金會之間流動,從而名正言順地在有商業活動的國家避稅。”
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坎普拉德就因為過高的遺產稅問題兩度移民,在他的設計下,宜家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各種資本或管理上相互牽制的機構,像一個“獨立于任何國家的公司”,所以沒人能夠說得清宜家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公司。
坎普拉德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在當時規避戰爭風險,另一方面則是防止后代遺產爭奪,誰都不能完整控制和管理整個宜家公司,也包括他自己,再一個就是為了避稅。
此外,坎普拉德還一再強調“宜家永遠不會上市”,有分析稱,如果宜家股票上市,投資人要求的公開透明可能與家族低調隱蔽財富的意愿相抵觸。
所以直到現在,坎普拉德已經把他的宜家王國“建造得猶如層層疊疊的迷宮一般,沒有一個外人能夠真正窺見宜家王國里面的秘密。”
(作者:高璇 張嬋 原標題:17歲創辦宜家,締造財富王國,他卻從富豪榜“銷聲匿跡”?)